2020年9月4日,也就是五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此,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全面启航,开放之舟,扬帆大运河畔。
五年来,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绿色金融、财富管理、ESG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10.87平方公里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区域优势,不断探索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创新。
健全机制,城市副中心“两区”高效推进,行稳致远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2021年,通州区“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成立,区“两区”办设立在运河商务区管委会。目前,“1办公室+9协调工作组+40成员单位”正高效运转。
创建多元共治机制
为集聚社会各界优质资源参与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先后成立“两区”顾问委员会、业界理事委员会等业界平台,聘请56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担任顾问委员,吸纳114家企业、143位代表人士出任理事委员。
创新破浪,城市副中心“两区”制度领航,成效昭彰
-
先后出台自贸试验区通州组团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两区”建设工作方案等十余项政策文件。
-
累计形成80余项“两区”制度创新成果,“新建楼宇项目住所证明新方式”等7项制度创新成果获评国家级案例,“‘绿色+’全产业链助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等12项制度创新成果获评市级案例,案例数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
城市副中心获评的国家级“两区”案例——“京津冀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是商务部五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案例中北京自贸试验区唯一入选案例。
-
在全国率先落地首个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案例及首批股权信托财产登记案例,设立运河基石慈善信托,推动我国不动产、股权信托登记制度实现里程碑式突破。
-
“遗嘱库+银行”外籍个人跨境遗产继承机制、“全要素联动”重大项目推进保障机制、以“物业城市”开展改革创新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等集成式制度创新成果落地。
-
在全市率先实现原产地证书打印等多项海关业务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发出全市首张“一照含证”“一照含多证”营业执照。
-
深化“数字+”场景应用新模式,构建“区首席数据官+区首席数据执行官+部门首席数据官+数据专员”四级数据管理体系,运河商务区首个“数字员工”——AI巡查机器人上岗。

千帆竞渡,城市副中心“两区”外资集聚,磁极凸显
-
引入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全球最大的IT信息咨询公司(IDC咨询)、世界知名数据采集系统制造商斯洛文尼亚外资企业中国总部(德威斯特)、城市副中心首家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安耐德私募)、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等代表性外资项目;世界第二大飞机租赁商渤海租赁连续2年实际使用外资持续入资,总额将达2亿美元,为全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资利用作出突出贡献。
-
2021—2024年,北京自贸试验区通州组团新设外资企业年均增长率达10.4%;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率达27.0%;通州组团以占全区1.12%的面积贡献了全区24.0%的新设外资企业数及32.5%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加速形成吸引外资“强磁场”。
汇通天下,城市副中心“两区”服务畅达,接轨国际
-
承接市级赋权308项,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
-
高标准建设、运营北京市“两区”展示会客厅。
-
高效运转全国首个以智能终端自助服务模式为主的政务中心、城市副中心“两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等集成化服务平台,推出“通通办”企业服务平台,构建“云直播+新媒体+窗口服务”线上线下联动的政策服务体系,建成全市首个“网上VR诉服中心”,为企业提供政策直享、服务直达、诉求直通的高效服务。
-
推行“一业一证”改革,40个行业实现跨部门多事项集成办理,63项“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落地实施。
-
迭代升级“运河英才计划”,构建覆盖“安居+乐业+成长”的全方位、多层次支持体系。
-
秉持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全力营造“综合成本最低、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最好”的“三最”营商环境,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过去五年年均新注册企业超2万家。

品牌扬帆,城市副中心“两区”特色争先,气象万千
一是打造“绿色自贸”“金品牌”
积极参与绿色标准制定
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参与编制《绿色金融术语》国家级标准;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参与编制《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行业标准;支持北京ESG研究院发布《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指南》团体标准;城市副中心发布气候投融资“1+6”政策标准体系、建筑绿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其配套实施办法。
推动绿色平台赋能
高标准打造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绿色价格认证研究中心等绿色示范平台,副中心绿色发展监测评估系统正式上线,“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实现入库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
探索绿色金融创新
创新金融产品构建碳价值转化通道,形成“减排-融资-再投资”的良性循环,落地全国首笔“碳e贷”绿色信贷、全国首批新能源公募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全市首单CCER质押贷款、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
争做ESG示范引领
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环境社会治理(ESG)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搭建中国企业绿色发展社会贡献数据平台、ESG实践智能交互系统(数字人)等ESG数字化应用场景,率先开展绿色价格认证研究工作。
推动绿色建筑覆盖水平大幅提升
北京自贸试验区通州组团已推广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超23万平方米,新光大中心等项目获绿色建筑标识,保利大都汇、富华水乡等项目荣获“碳中和”证书,北咨大厦超低能耗(近零碳)建筑示范项目、北投大厦低碳智慧能源管理项目成功获评2024年度北京市先进低碳技术试点优秀项目。
加强绿色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
促进“政、产、学、研、投”融合发展,集聚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ESG研究院、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力量,引入仟亿达、新源劲吾等代表性企业,成立全市首支百亿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副中心ESG基金,发布国内首个整合“标准认证+生产采购+金融扶持”功能的标准化碳链平台,绿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创新绿色司法保障机制
成立“3+N”绿色司法合议庭,深化环境资源审判规则研究,制定《绿色司法审判工作指南》,有效规范审判程序和法律适用;成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建立“检察+碳汇”协作机制,设立全市首家“生态检察碳汇修复基地”,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修复提供专业支持。
推动绿色平台赋能
高标准打造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绿色价格认证研究中心等绿色示范平台,副中心绿色发展监测评估系统正式上线,“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实现入库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
二是打造“创意自贸”“精品牌”
吸引高端资源集聚
引入北建院、北咨、黑油数字、德火科技等设计及元宇宙应用类项目,落地北京服装学院、北京港京科技研究院,建设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建成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推动北京时装周、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等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落地张家湾设计小镇。
探索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
推进副中心智能建造仿真服务平台试点项目建设,开展全国首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集成创新试点,实施“副中心设计之心”“智慧生活实验室”等一批应用场景。赋能特色产业发展,全市首个区域时尚产业专项方案《张家湾设计小镇时尚产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2025-2027年)》正式发布,擘画时尚产业发展新蓝图。

三是打造“协同自贸”“名品牌”
在政务服务领域
实现北京市8869项政务服务事项、301项便民服务事项与天津市1055项、河北省12794项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域通办。目前,已咨询办理“区域通办”业务3.4万余件。
在税务服务领域
推进纳税服务标准一致,实现100项京津冀涉税服务事项“同事同标”;共同发布《京津冀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涵盖税种申报、开具完税证明等150个涉税事项。
在医疗领域
研究构建代谢性疾病三地适用标准体系,共同编制协同标准20余项,建成规范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31个,管理糖尿病患者2万余人。
在市场监管领域
通武廊三地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商业秘密保护区域合作新模式,出台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商业秘密保护地方标准。
在数据安全领域
推动京津冀网络数据安全实战演练,开展“通武廊网络数据安全攻防实战演练”活动,探索网络和数据安全领域区域协同联动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

运河潮起,五载春秋,奔涌处,正是新章序曲。接下来,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将持续擦亮“绿色自贸”等特色品牌,抢抓绿色金融、财富管理、ESG、医疗健康、数字经济等制度创新赛道,结合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着力推动绿色金融全产业链开放、信托等财富传承业务、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制度创新突破,为首都经济以高水平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贡献城市副中心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