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运河畔,智汇副中心。当千年漕运的帆影与全球发展的浪潮在此交汇,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近日在位于运河商务区的北京国际财富中心拉开帷幕。海内外贤达俊彦云集,以“和合共生”为密钥,解锁全球发展的新路径。

和合为纲:锚定全球发展新航向
“和合共生”这一源自东方的古老智慧,正成为破解时代难题的思想灯塔。本届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以“和合共生:全球发展的基础与秩序”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夯实全球发展的信任根基,构建更加公正、包容、可持续的国际秩序,推动实现各国间的和谐合作与共生共赢。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和合共生”不仅为全球发展夯实了人文基础,更为建立更加公平、持久的全球秩序提供了理论基石与行动路径。本届论坛旨在以“和合”破解对立、以“共生”重塑秩序,为不确定的世界贡献超越对立的智慧、重建秩序的框架、指引未来的方向。论坛愿提出“四点行动建议”:以全球发展倡议为牵引,聚焦发展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夯实“和合共生”的永续根基;以全球安全倡议为基石,构建同舟共济的全球安全合作伙伴关系,筑牢“和合共生”的坚实屏障;以全球文明倡议为纽带,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加强国际人文合作,滋养“和合共生”的文明沃土;以全球治理倡议为支柱,构建理性、有效、负责任的治理体系,构建“和合共生”的规则体系。

北京是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历来以开放包容著称,建设城市副中心正是“和合共生”理念在首都发展中的生动实践。面向未来,北京将筑牢绿色低碳之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提升开放融通之能、打造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搭建文明互鉴之桥、增进理解信任与民心相通。
在学者圆桌环节,聚焦“人类2050:推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主题,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波兰华沙科兹明斯基大学转型、一体化和全球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格泽高滋·科勒德克,南非国家行政学院杰出研究员、前内阁发言人弗姆拉·威廉姆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陈六使讲席教授刘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叶紫薇,巴西巴伊亚联邦大学副校长佩尼尔登·席尔瓦·菲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郭伯威围绕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及其背后的思想渊源、新的发展理念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与超越、如何完善“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念及其实践战略构想、如何在国际社会推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念成为共识等问题展开对话交流。
作为中国首个以“全球发展”为核心主题、贯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国际论坛,通州·全球发展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创办,以“关注全球发展、关怀人类命运”为宗旨,构筑世界各国政界、学术界及商界共商共议全球发展战略问题的高端对话平台,为中国与全球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撑。
七语传声:报告擘画发展新蓝图
墨香萦绕,中国人民大学以七种语言发布了论坛的主题报告——《人与社会全面发展:面向2050年的人类社会发展战略》报告,为全球发展献上了系统性的中国方案。

报告聚焦全球发展领域的核心议题,梳理了不同阶段发展理念脉络,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念(CDGs)作出进一步阐释。报告提出,CDGs有两个核心观点:发展的本源在于人——人民既是发展的动力主体,也是发展的价值主体;发展的归宿在于社会——更强调社会结构的优化与整体功能的完善、社会作为集体的整体进步。
报告提出,践行CDGs有五大战略框架,分别是以人民为中心确立发展的根本取向、以绿色发展为支撑确立发展的自然边界、以包容合作为导向重塑发展的世界格局、以有效治理为保障揭示发展的制度逻辑、以科学评价为指引重构发展的衡量范式,这也是实现理念落地的核心支撑。
报告进一步提出消除贫困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多元化、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建设、绿色转型与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与健康合作、教育合作与人力资源开发、金融支持与发展融资等全球发展八大优先领域行动路径,并建议各国凝聚社会共识,将CDGs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持续加强能力建设,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四大全球倡议落地落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介绍,为了更好地将“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工具和衡量标准,中国人民大学下一步将致力于完善测度体系,研究建立具有国际可比性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开展区域与国别层面的实践评估,为推动全球发展合作、促进共同繁荣提供实证支持与决策参考。
青春发声:中外青年讲好副中心故事
本届论坛在10月17日下午至18日期间共举办15场平行论坛,议题设置广泛而深入,主要涵盖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全球治理与政党使命、经济金融与资本市场、能源安全与粮食体系、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青年发展与治理担当、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等多种关键领域。这些对话全方位探讨了当前全球发展面临的核心议题与未来路径。青年们以创新的思路和真诚的态度,成为副中心故事的发现者、讲述者与共创者,让这座城市的魅力在全球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举办的“‘绿色之行·不止所见’北京城市副中心国际传播·中外青年对话”论坛上,“蓝绿交织”成了青年口中最具未来感的城市色彩。
这里有来自埃及、阿根廷、白俄罗斯、约旦等国青年与中国同行们接力开启的“开放麦”。他们用真诚、幽默且极富“网感”的语言,共同探寻着为副中心故事传播“声”入全球的青春路径,多位外国嘉宾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副中心鲜活的细节。
埃及籍网络大V刘正曦(Mohamed Jihad)便抛出一个犀利观点:“讲好中国故事,不等于只讲‘好的中国故事’,更要讲‘故事背后的故事’。” 在他看来,只展示辉煌的现在是不够的,揭示从过去到现在的奋斗历程,才更能打动人心。“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实践”,真诚地展示问题,并更精彩地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智慧,这种“过程叙事”比“成果叙事”更能打破偏见,这个视角,也为通州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关键启发:自信呈现今天的解决方案与成就,让世界看到一个在持续进步、真实可信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阿根廷籍的功必扬(Brian)则展现了他对通州城市魅力的独特挖掘。这位在中国生活了16年的“老外”,分享了他的外国朋友来北京,非要拉他去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网红咖啡馆打卡。“饮料嘛,说实话,不太好喝。”它却在外网爆火,这让他敏锐地察觉到,年轻人追逐的已不再是宏大的地标,而是那些新奇、互动、充满生活气息的“小确幸”。基于这个观察,功必扬发散了很多创新的想法,如给通州城市图书馆加入有趣的互动装置,让这里成为年轻人自发传播的舞台;更绝的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北京的“精酿啤酒”。“外国人爱喝啤酒,这是全球通用的社交语言,”他分析道,“而北京的精酿,品质绝对是世界级的‘天花板’!”从图书馆的“文化空间”到街头巷尾的“啤酒杯”,这些生活化的场景,打造“未来北京”的标签,让北京,让通州既是历史,也是未来。
面对如何讲好通州故事的议题,中国本土的青年创作者与专家也分享了他们的观察与策略。
网络大V、导演大鼓楼作为副中心发展的长期记录者,强调“真实感”是传播的生命线。他的镜头对准的不是地标性建筑而是为这座城市注入温度的普通人。无论是零下五摄氏度坚守摊位的“鸡排大姐”,还是充满烟火气的通州大集,这种“向下向内”的视角,成为中国青年创作者大鼓楼的创作信条。他认为,这种对平凡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尊重,所传递出的坚韧与乐观,是无需翻译便能引发全球共鸣的情感。“一个冷冰冰的城市,你夸得再好,没有共情,也不会来。”大鼓楼说。
中国人民大学卢家银教授提出,城市国际形象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需要构建一个由政府、媒体、青年与市民共同参与的生态系统,副中心的故事要真正被世界“听见”并“欣赏”,不仅要重构富有感召力的叙事,更要创新内容形式,以优质、共情的故事打动人心,让城市本身成为最真实、可感的传播媒介,从容走向世界舞台。
聚智践行:共启全球发展新征程
10月18日,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5)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闭幕。凝聚着全球智慧与共识的五项行动倡议正式发布,让 “和合共生”的理念从对话交流走向扎实实践。
“面向2050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五项行动倡议包括:互利共生,激活全球发展的经济动能。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搭建跨境协作平台,以资源互通、政策协同缩小南北差距,夯实物质基础;携手共治,筑牢全球发展的政治基石。构建平等协商、权责共担的治理格局,建立多边对话协作机制,营造稳定、公正的国际政治环境;民生为本,夯实全球发展的社会根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的协同能力,构建包容普惠的全球社会发展体系,凝聚民生合力;文明互鉴,涵养全球发展的文化底蕴。搭建多元文明对话平台,创新文明传播形式,培育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注入精神力量;生态共护,守护全球发展的自然环境。建立跨国界生态治理协作机制,加强绿色技术联合研发与推广、共享生态治理经验,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守护宜居宜业的自然家园。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郑新业表示,通州·全球发展论坛从2023年首次举办时确立“共促全球发展”的初心,到2024年深化“发展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再到本次聚焦“和合共生”的基础构建,论坛始终与全球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将智识力量与现实需求紧密联结,让论坛成为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生动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将以通州校区为依托,将论坛建设成为“通天下,达五洲;汇众智,行大道”的常设平台,以发展共识的确定性应对世界变局的不确定性,让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向共进、双向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