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放政策
今天,副中心迎来“两区”建设五周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日期: 2025-09-05
来源: 北京通州发布

2020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宣布,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此,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全面启航,开放之舟,扬帆大运河畔。


今天(9月4日),北京城市副中心迎来“两区”建设五周年。


五年来,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聚焦绿色金融、财富管理、ESG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10.87平方公里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区域优势,不断探索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创新。


01机制创新筑根基

制度突破结硕果


健全机制,行稳致远。


2021年,通州区“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成立,区“两区”办设立在运河商务区管委会。


目前,“1办公室+9协调工作组+40成员单位”高效运转。创建多元共治机制。为集聚社会各界优质资源参与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先后成立“两区”顾问委员会、业界理事委员会等业界平台,聘请56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担任顾问委员,吸纳114家企业、143位代表人士出任理事委员。


创新破浪,制度领航。


五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先后出台自贸试验区通州组团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两区”建设方案等十余项政策文件。累计形成80余项“两区”制度创新成果。


“新建楼宇项目住所证明新方式”等7项制度创新成果获评国家级案例,“‘绿色+’全产业链助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12项制度创新成果获评市级案例,案例数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城市副中心获评的国家级“两区”案例——“京津冀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是商务部五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案例中,北京自贸试验区唯一入选案例。


全国率先落地首个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案例及首批股权信托财产登记案例,设立运河基石慈善信托,推动我国不动产、股权信托登记制度实现里程碑式突破。


全市率先实现原产地证书打印等多项海关业务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发出全市首张“一照含证”“一照含多证”营业执照。深化“数字+”场景应用新模式,构建“区首席数据官+区首席数据执行官+部门首席数据官+数据专员”四级数据管理体系,运河商务区首个“数字员工”——AI巡查机器人上岗。


02外资集聚强磁场

服务升级优环境


千帆竞渡,外资集聚。


五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引入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全球最大的IT信息咨询公司IDC咨询、世界知名数据采集系统制造商斯洛文尼亚外资企业中国总部德威斯特、城市副中心首家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安耐德私募以及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等代表性外资项目;世界第二大飞机租赁商渤海租赁连续2年实际使用外资持续入资,总额将达2亿美元,为全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外资利用做出突出贡献。


2021年至2024年,北京自贸试验区通州组团新设外资企业年均增长率达10.4%;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率达27.0%;通州组团以占全区1.12%的面积贡献了全区24.0%的新设外资企业数及32.5%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加速形成吸引外资“强磁场”。


汇通天下,服务畅达。


五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市级赋权308项,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高标准建设、运营北京市“两区”展示会客厅。高效运转全国首个以智能终端自助服务模式为主的政务中心、城市副中心“两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等集成化服务平台,推出“通通办”企业服务平台,构建“云直播+新媒体+窗口服务”线上线下联动的政策服务体系,建成全市首个“网上VR诉服中心”,为企业提供政策直享、服务直达、诉求直通的高效服务。


推行“一业一证”改革,40个行业实现跨部门多事项集成办理,63项“一件事”集成服务场景落地实施。


迭代升级“运河英才计划”,构建覆盖“安居+乐业+成长”的全方位、多层次支持体系。秉持发展成果共享的理念,全力营造“综合成本最低、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最好”的“三最”营商环境,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过去五年年均新注册企业超2万家。


03特色品牌亮名片

协同发展开新局


品牌扬帆,特色争先。


在绿色发展领域,副中心着力打造“绿色自贸”“金品牌”。一方面,积极参与绿色标准体系构建,支持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北京ESG研究院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发布气候投融资“1+6”政策体系及建筑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另一方面,落地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绿色价格认证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绿色示范平台,上线绿色发展监测评估系统,实现企业碳账户与绿色项目库碳排放核算全覆盖。


此外,全国首笔“碳e贷”、首批新能源公募REITs等创新金融产品落地,形成 “减排-融资-再投资”良性循环,自贸试验区通州组团超低能耗建筑推广超 23万平方米,多个项目斩获“碳中和”证书,绿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创意产业方面,“创意自贸”精品牌建设成果丰硕。副中心成功引入北建院、黑油数字等设计及元宇宙项目,落地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机构,建成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推动北京时装周等品牌活动扎根张家湾设计小镇。


同时,推进智能建造仿真服务平台试点,开展全国首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集成创新试点并发布《张家湾设计小镇时尚产业发展三年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为创意产业数字化转型与特色发展擘画蓝图。


在区域协同领域,“协同自贸”名品牌成效显著。政务服务实现京津冀8869项北京事项、1055项天津事项、12794项河北事项跨区域通办,已办理 “区域通办”业务3.4万余件;税务服务推动100项涉税事项“同事同标”,发布150项“最多跑一次”清单;医疗领域建成31个代谢性疾病规范化管理中心,服务2万余名糖尿病患者;通武廊三地还率先探索商业秘密保护区域合作,开展京津冀网络数据安全实战演练,多领域协同机制不断完善。



运河潮起,五载春秋,奔涌处,正是新章序曲。


远眺未来,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将持续擦亮“绿色自贸”等特色品牌,抢抓绿色金融、财富管理、ESG、医疗健康、数字经济等制度创新赛道,结合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要求,着力推动绿色金融全产业链开放、信托等财富传承业务、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等重点领域实现制度创新突破,为首都经济以高水平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贡献城市副中心力量。





党政机关

移动版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