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商务区吸引全球各类高端要素资源汇聚
《运河商务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近日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以高标准打造高端金融服务功能区为主线,以提升商务核心功能为牵引,以主导产业集群培育为重点,着力吸引全球各类高端要素资源汇聚。
产业布局:“一体两翼”区域发展
运河商务区是疏解北京中心城商务功能、提升消费功能、集聚文化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运河商务区聚焦高端商务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已形成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金融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产业功能定位。
《三年行动计划》指出,到2025年,运河商务区要形成以核心启动区为中心,以新城金融服务园和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0101街区)为支撑和延伸的“一体两翼”区域发展格局。
核心启动区北到源头岛,西至新华南北路,南邻玉带河大街,东以北运河为界,规划面积3.06平方公里,建筑规模约674万平方米。到2025年,全面建成核心启动区,推进总部金融和新兴金融片区建设。在核心启动区,主要依托工、农、中、建、邮储、北京“六大行”楼宇资源,培育银行业区域总部,引导银行系理财、资管、投资、金租、科技、基金、供应链金融等新兴业态集聚,巩固财富管理发展基础,打造总部金融、新兴金融片区。
新城金融服务园区北至潞苑北大街,西到榆景中路,南邻大运河,东至通顺路,规划面积2.9平方公里,建筑规模约253万平方米。加速新城金融服务园区土地开发进程,打造智能金融、数字金融片区。引进金融科技实验室、研究院、创新中心,以及交易结算、征信评级、数据服务、数字货币类金融科技企业,夯实金融基础设施,持续扩展智能产业链,赋能财富管理高质量发展。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实施合理完备的内控制度和体系。加速园区空间整理,推动未出让地块加快上市,进一步拓展产业空间资源增量。加快推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项目建设,建成国家ICT技术产业创新基地。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0101街区),东至东六环西侧路,西南至大运河,西北至潞通大街,规划面积1.86平方公里,建筑规模约452万平方米。依托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带动商务功能升级,推动站城融合发展。积极布局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消费金融、直销银行、金融租赁、证券期货等行业高端业态,引进一批国际高端金融企业和国际金融组织,集聚国内外顶尖财富管理专业服务机构,做强财富管理高端产业功能。
重点任务:打造新型中央商务区典范
稳步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根据土地条件成熟度,有序推进运河商务区土地一级开发。到2025年,力争完成核心启动区、金融商务园土地一级开发工作。
加快推进主导产业聚集。构建功能完整、稳健运营、风险可控的财富管理产业生态。加快吸引顶级国际财富管理机构落户,推动银行类财富管理机构及券商类财富管理机构聚集。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系统。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建成绿色生态、舒适宜人、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门户型智慧交通枢纽典范。强化交通枢纽功能,以城市副中心站为节点实现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无缝换乘。
塑造河润古今生态典范。挖掘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传承大运河精神,展现大运河文化时代魅力,打造充满人文底蕴的文化商务区。研究增加现有沿河配套设施的休闲运动功能,满足金融企业商务交往需求,打造充满商务活力的绿色空间和国际交往中心。
建设宜居宜业活力新城。加快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完善重点项目周边公共配套设施。统筹区域周边集体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资源,与区域内商务公寓共同服务区域内商务群体,满足差异化居住需求。加快高端消费要素汇聚,推进核心启动区建成区域级商业中心,打造配套服务齐全、夜间经济活跃的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商业中心区。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企业服务“运河模式”。围绕重点优势产业打造体系化大招商格局,坚持金融特色,引导产业聚集,打造产业生态圈。
树立园区运营管理标杆。加快推进以数字孪生城市为基础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主干道、部分公共区域、三峡集团等楼宇前瞻布局智能基础设施。织补楼宇空间绿地,形成道路隔离绿地、空间绿地等多层次、由“点”及“面”的园区双碳体系。
行动目标:产业发展呈现
集群化、数字化、生态化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运河商务区高品质产业空间加快释放;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完善,高端商务氛围浓厚;“两区”政策叠加优势充分发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数字化、生态化的“三化”景象,运河商务区成为“两区”建设示范样本和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集群化发展程度显著提升。坚持“传统金融为大盘,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为特色,财富管理是未来,央国企和外资是方向”,持续推动精准服务;围绕运河特色,突出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特色,集聚金融科技企业超过110家,吸引绿色金融机构落地超过10家,绿色信贷规模突破200亿,实现碳配额、自愿减排量等累计成交超1亿吨;加快推动财富管理业态集群化、国际化,集聚财富管理机构力争超过200家;积极对接央企体系、二三级总部,承接和新设立央企二三级总部机构40家以上。
产业数字化赋能进程加快。推动数字赋能,融会贯通产业链条,推动数字人民币区域场景开放,探索建设数字资产交易中心,推进智慧城市标杆项目建设,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近零碳排放智慧能源示范区”建设,加快副中心ESG绿色产业创新引擎项目实施,初步形成以ESG理念为指导的绿色金融产业链。
产业生态化要素齐备。深入推进服务做精、企业选精、产业做精,实现万亿财富管理、万亿营收。打造产业招商服务链,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不断发挥“两区”展示会客厅和城市会客厅窗口作用,利用“两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四区结对等工作机制,发挥协同效应,争取更多国际化商业总部落位。区域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不断完善,区域级商业中心建成运营,高端商务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形成高品质商务服务活动聚集区。
“两区”建设形成新示范。持续推进“两区”政策落实落细,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改革和开放试点,持续推进优质项目落地,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稳步提高,年均实际利用外资增长率10%;探索制度创新和协同发展先行先试,推进落实一批试点和相关制度创新,三年内形成3至5项可向全国、全市复制推广的“两区”建设改革试点经验或制度创新案例,打造国际高水平营商环境示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
免责声明:文章整理自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刘薇。